为了提升工作室成员提炼实验成果、进行学术表达的能力,近日,拱墅区数学研究员潘大琴特邀富阳区教研员葛素儿老师,为工作室全体成员开展了一场主题为“教学论文撰写”的深度研修活动,旨在帮助教师们掌握论文写作精髓,增强学术表达能力。
活动伊始,葛素儿老师以王佳妮老师的论文为典型范例,运用逐段点评、案例对比以及框架优化等方式,深度解析优质教学论文的核心要素。她指出,构建论文框架可遵循“四问模型”:其一,明确研究动机,精准回答“为什么研究” ;其二,清晰阐述价值定位,阐释“研究是什么”;其三,详细说明实践路径,讲清楚“怎么做”;其四,深入开展效果反思,展现研究的迭代性与发展性。
在一对一指导环节,葛老师针对工作室成员教学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且实用的改进建议。摘要部分应摒弃冗长的背景铺垫,确保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理论框架图要与正文分析紧密结合,避免出现图文分离的情况,以增强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在文章排版与呈现方面,需统一规范图表格式,精简图表文字,紧凑行距,避免排版松散,从而提升论文的视觉专业性和整体美感。这些建议为青年教师优化论文、提升论文质量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指导。
在轻松活跃的交流氛围中,青年教师们积极踊跃地提出了自己在教育教学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疑问。葛老师与潘老师针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与深入探讨,现场互动热烈,思维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潘大琴老师在活动总结时强调:“青年教师应拓宽视野,不仅要深耕日常教学,更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凝练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和实践经验,着力培养科研思维能力。”此外,潘老师还明确布置了下一阶段工作室的活动任务,激励全体成员在后续的研修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本次研修活动为教学论文写作指明了方向优秀的教学论文应在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之间实现完美平衡,这需要教师们持续打磨、不断完善。期待广大教师能够将此次研修活动中的所学所悟运用到论文创作中,产出更多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为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撰稿:陈亿林
摄影:何悦
审稿:潘大琴